犹字的含义
犹字的解释
犹
- 五行:土
- 康熙笔画:13
- 拼音:yóu
- 繁体:猶
- 笔画:7
- 部首:犭
犹字寓意
【犹】犹这个字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希望保持坚定、思考周全和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这些美好寓意。
犹字解释
【犹】犹:一种猿类动物;如,同,好像;还,尚且。
犹字诗词来源
【犹】出自宋代王令的《送春》:子规夜半犹啼血,不信东风唤不回
出自宋代郑思肖的《二砺》:愁里高歌梁父吟,犹如金玉戛商音
出自宋代吴文英的《三姝媚·过都城旧居有感》:对语东邻,犹是曾巢,谢堂双燕
出自唐代杜牧的《金谷园》:日暮东风怨啼鸟,落花犹似坠楼人
出自宋代郑思肖的《二砺》:愁里高歌梁父吟,犹如金玉戛商音
出自宋代吴文英的《三姝媚·过都城旧居有感》:对语东邻,犹是曾巢,谢堂双燕
出自唐代杜牧的《金谷园》:日暮东风怨啼鸟,落花犹似坠楼人
犹字的字义
【犹】☆相似,如同:~如。过~不及。
☆尚且:~且。~自。困兽~斗(喻濒于失败的人,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)。
☆〔~豫〕迟疑不决。
☆〔~疑〕迟疑。
☆仍然,还(hái ):~然。记忆~新。
☆尚且:~且。~自。困兽~斗(喻濒于失败的人,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)。
☆〔~豫〕迟疑不决。
☆〔~疑〕迟疑。
☆仍然,还(hái ):~然。记忆~新。
犹字的康熙字典解释
【犹】【集韻】尤救切,音宥。獸名。
(猶)【唐韻】以周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夷周切,?音由。【說文】玃屬。从犬,酋聲。【集韻】居山中,聞人聲豫登木,無人乃下。世謂不決曰猶豫。或作?。【爾雅·釋獸】猶如麂,善登木。【註】健上樹。【禮·曲禮】所以使民決嫌疑,定猶與也。【疏】猶與,二獸,皆進退多疑。人多疑惑者似之,故謂之猶與。【淮南子·兵略訓】擊其猶猶,凌其與與。 又【說文】隴西謂犬子爲猶。 又【廣韻】似也。【詩·召南】寔命不猶。【傳】猶,若也。又【小雅】淑人君子,其德不猶。【禮·喪服】兄弟之子猶子也。 又【集韻】可止之辭也。【詩·魏風】上愼旃哉,猶來無止。【傳】猶,可也。 又本作猷。【詩·小雅】克壯其猶。【傳】猶,道也。【箋】猶,謀也,兵謀也。【疏】能光大其運謀之道。【又】謀猶回遹。【箋】謀爲政之道。又【大雅】王猶允塞。【箋】猶,謀也。 又【廣韻】尚也。【禮·檀弓】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。 又【詩·周頌】嶞山喬嶽,允猶翕河。【箋】猶,圖也。小山及高嶽,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。 又夷猶。【禮·檀弓】君子蓋猶猶爾。【註】疾舒之中。【楚辭·九歌】君不行兮夷猶。 又【管子·地員篇】下土曰五猶。五猶之狀如糞。 又【前漢·地理志】厹猶縣,屬臨淮郡。 又姓。【正字通】宋猶道明。 又【集韻】【正韻】?餘招切,音遙。【集韻】本作䚻。徒歌也。或作謠。 又與搖通。【禮·檀弓】咏斯猶,猶斯舞。【註】猶當爲搖,謂身動搖也。秦人猶搖聲相近。【釋文】猶依註作搖,音遙。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?居祐切,音究。【爾雅·釋獸音義】弋又反。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?余救切,音柚。【爾雅·釋獸音義】羊救反。 又叶余久切,音酉。【詩·小雅】式相好矣,無相猶矣。好叶許厚反。
(猶)考證:〔【詩·衞風】尚愼旃哉,猶來無止。〕 謹照原文衞風改魏風。
(猶)【唐韻】以周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夷周切,?音由。【說文】玃屬。从犬,酋聲。【集韻】居山中,聞人聲豫登木,無人乃下。世謂不決曰猶豫。或作?。【爾雅·釋獸】猶如麂,善登木。【註】健上樹。【禮·曲禮】所以使民決嫌疑,定猶與也。【疏】猶與,二獸,皆進退多疑。人多疑惑者似之,故謂之猶與。【淮南子·兵略訓】擊其猶猶,凌其與與。 又【說文】隴西謂犬子爲猶。 又【廣韻】似也。【詩·召南】寔命不猶。【傳】猶,若也。又【小雅】淑人君子,其德不猶。【禮·喪服】兄弟之子猶子也。 又【集韻】可止之辭也。【詩·魏風】上愼旃哉,猶來無止。【傳】猶,可也。 又本作猷。【詩·小雅】克壯其猶。【傳】猶,道也。【箋】猶,謀也,兵謀也。【疏】能光大其運謀之道。【又】謀猶回遹。【箋】謀爲政之道。又【大雅】王猶允塞。【箋】猶,謀也。 又【廣韻】尚也。【禮·檀弓】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。 又【詩·周頌】嶞山喬嶽,允猶翕河。【箋】猶,圖也。小山及高嶽,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。 又夷猶。【禮·檀弓】君子蓋猶猶爾。【註】疾舒之中。【楚辭·九歌】君不行兮夷猶。 又【管子·地員篇】下土曰五猶。五猶之狀如糞。 又【前漢·地理志】厹猶縣,屬臨淮郡。 又姓。【正字通】宋猶道明。 又【集韻】【正韻】?餘招切,音遙。【集韻】本作䚻。徒歌也。或作謠。 又與搖通。【禮·檀弓】咏斯猶,猶斯舞。【註】猶當爲搖,謂身動搖也。秦人猶搖聲相近。【釋文】猶依註作搖,音遙。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?居祐切,音究。【爾雅·釋獸音義】弋又反。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?余救切,音柚。【爾雅·釋獸音義】羊救反。 又叶余久切,音酉。【詩·小雅】式相好矣,無相猶矣。好叶許厚反。
(猶)考證:〔【詩·衞風】尚愼旃哉,猶來無止。〕 謹照原文衞風改魏風。